謝鴻文 影評:【最後的卡蜜兒Camille Claudel 1915】

原文出處:


法國雕塑界最浪漫的傳奇:羅丹與卡蜜兒,他們相識之時,羅丹43歲,卡蜜兒還是荳蔻年華的19歲,倆人從師生關係演變成戀人,但這段轟轟烈烈也引發諸多責難的愛戀,經歷頗多波折最後還是悲劇收場,卡蜜兒還罹患精神疾病住進療養院至死。

他們倆人掩不住的才華,交會時迸射的火花,為雕塑賦予更強烈的情感與生命力。羅丹的美學思想核心認為「藝術即感情」,這根本是他生命映照出來的信念。我第一次知道這段傳奇,是1988的一部由伊莎貝艾珍妮主演的法國電影《羅丹與卡蜜兒》。

趁著劇團戲落幕,犒賞自己去看了最近上映茱麗葉畢諾許主演的《最後的卡蜜兒》。

同樣是演卡蜜兒,伊莎貝艾珍妮在未發瘋前就演得有點神經質,我不是很喜歡;而茱麗葉畢諾許一直是我喜愛的女演員之一,她創下的大滿貫影后得獎紀錄(坎城、威尼斯、柏林、奧斯卡),後人要超越並非易事。

初次看茱麗葉畢諾許的電影是里歐卡霍1989年執導的《新橋戀人》,茱麗葉畢諾許飾演一個有眼疾又感情不順而在街頭流浪的女子,她身上有種獨特的溫柔與冷冽同時交疊的特殊氣質;後來她主演奇士勞斯基的《藍色情挑》更是我心中的十大電影經典,還記得是1993年1月1日元旦,我獨自在台北公館一家電影院看早場,是看到哭著走出戲院的,因為那前一年我才經歷了父親車禍過世,《藍色情挑》片中一開始就是車禍情節,茱麗葉畢諾許飾演的茱莉的先生和女兒因此身亡,之後就是一個女子如何從悲傷抑鬱中尋求自由解脫的描寫。這樣的情節,我怎麼可能不投入不引發悲愴共鳴啊!

電影的迷人,除了導演的藝術巧思,也來自於這些充滿魅力的演員。因為這些膠捲上的永恆影像,不管歲月流年如何逝去,只要一想起都還是清晰刻記、見證著生命某個片段的愛恨悲喜與成長之種種。

本篇發表於 影評 並標籤為 Camille Claudel 1915, 最後的卡蜜兒。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。

發表迴響